【财新网】(专栏作家 彭文生)2021年11月出口(美元计价,下同)同比增长22%(10月同比27.1%),进口同比增长31.7%(10月同比20.6%),皆高于市场预期(Bloomberg一致预期分别为20.3%,21.5%)。贸易顺差略有缩窄,为717亿美元(10月为845亿美元)。11月疫情影响进一步减轻,圣诞旺季和长鞭效应支撑中国出口。东南亚疫情缓解,中美经贸协议冲刺,进口数据月度波动,部分大宗商品量价齐升等因素推动进口超预期增长,不宜高估经济回升程度。展望未来,我们认为Omicron病毒对中国出口影响中性略偏正面,维持2022全年5%左右的出口增速预测。
11月疫情影响进一步减轻,圣诞旺季和长鞭效应支撑中国出口。虽然11月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较10月有所反弹(11,10月分别为1557,1287万例),但是对经济影响却进一步减轻(或有滞后影响),全球综合PMI为54.8%,较10月上升0.3ppt,支撑中国出口。圣诞旺季叠加仍然存在的长鞭效应继续支撑中国出口,11月出口金额为325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环比上升253亿美元,两年复合增速为21.2%(10月为18.7%)。分主要出口地区来看,美欧仍然稳健增长,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4%,29.7%(10月分别为22.6%,25.7%);疫情缓解,对东盟出口两年复合增长16%(10月为12.5%)。分主要出口产品来看,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改善幅度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集成电路,手机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1.8%,1.8%(10月分别为21.4%,-5.4%),或部分反映了“缺芯”情况的改善。
东南亚疫情缓解,中美经贸协议冲刺,进口数据月度波动,部分大宗商品量价齐升等因素推动进口超预期增长,不宜高估经济回升程度。
从主要进口地区来看,从东盟进口两年复合增速为21.8%,较10月改善9.4ppt,或主要受东南亚疫情缓解影响,集成电路进口两年复合增速也由10月的13.5%上升至11月的18.9%;从美国进口两年复合增速为27.3%,较10月改善9.2ppt,或主要受中美经贸协议进口目标冲刺影响。而月度进口数据波动也较大,10月进口低于预期,11月进口高于预期,可能有部分进口需求因港口停工等因素从10月延后至11月体现。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例如原油,铜,塑料,或有短期经济企稳的作用,但不宜过分高估。其中煤炭进口金额两年复合增速为91.6%(10月为41.9%),进口数量两年复合增速为29.9%(10月为2.4%),体现了保供稳价政策的作用。
未来价格因素或继续回落。10月出口价格指数同比+13%,较9月回落3.7ppt。虽然海关总署计算的11月进出口价格指数尚未公布,但是我们根据进出口金额与进出口货运量计算的11月进出口价格增速较10月皆有所回落(出口,进口价格同比增速分别较10月回落3.4ppt,8.1ppt),我们判断未来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速或将继续回落。11月家电,手机出口价格同比增速回落,而鞋靴,钢材,集成电路出口价格同比增速上升。
我们认为Omicron病毒对中国出口影响中性略偏正面。虽然目前Omicron病毒的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大致参考Delta病毒的影响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Omicron病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需求层面因素主要包括:
1)长鞭效应和囤积性需求释放。疫情对全球供应链扰动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需求可能进一步放大,支撑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而恐慌情绪带来的囤积性需求也会给中国出口带来额外支撑。近期整体运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西港口拥堵状况只是小幅改善,对美西运价再度上升。
2)发达国家需求结构由商品向服务的转变速度或有所放缓,且美国库存和资本开支的上升仍然能够支撑中国出口。
3)疫情压制其他国家供给能力从而给中国带来转移订单需求。Delta病毒对东南亚地区的供给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中国出口份额在8,9两月连续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东南亚等地出口下降造成中国份额上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订单转移的影响,即中国出口对于东南亚出口形成了替代。这种替代效应可能更体现在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和越南的鞋靴出口呈现一定的替代关系。
供给层面主要包括:
1)中国严密的疫情体系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出口供给竞争力高于东南亚等地区,在疫情冲击下这种优势进一步体现。
2)疫情可能冲击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或造成“缺芯”再度恶化,对于中国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预计整体可控。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Omicron病毒对中国出口影响中性略偏正面,维持2022全年5%左右的出口增速预测。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